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资讯 >> 人物纪事 >> 正文  
大山和泥土孕育的“雕塑大师”于庆成
来源:天津视窗    时间:07-05-03 16:29:43    浏览:

    【人民网·天津视窗】您的创作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

    【于庆成】说实话,人民群众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是有个过程的。文革初期,为了掌握人物形象。观察大姑娘时,被人骂成是“流氓” 。1994年建成庆成艺术馆,把裸体的“大哥”、 “大嫂”摆进馆里时又被骂成流氓。直到年收入是200万元时,才慢慢地被村民称为“爱情鸟”。

    在艺术创作中,为了充分表现农民的“土”。我在对材料的使用上做了不少的尝试和探索,以求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如老人的脸上满是皱纹,终于找出一套自己的办法。申请并获得了六项外观设计专利和一项“控制破裂纹以为雕塑表面的装饰的方法”的发明专利。同时这一发明专利在2001年的香港国际专利技术博览会上荣获了金牌奖,我个人还获得 “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奖”。这一发明专利还在2002年的日内瓦国际专科技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我“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由于获得奖励多,获奖创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随着我对艺术理解和认识的不断提高。在近几年里我先后写了三篇论文。出版了两部作品集。

    我常说是蓟县这块土,是盘山的山泉水,养育了我艺术的这颗芽,我一定要将我的真爱回报给养育我的人民。1990年开始,我就帮助玉石庄开发创建了新的旅游景点石趣园。还实地指挥建立了“万佛殿”和“载入基尼斯的巨形石刻《八十七神仙卷》及《庆成艺术馆》。将自己的作品陈列在里面供游人参观。同时在景区内,还竖起了几尊大型室外雕塑如《穷横》、《当爹不易》、《赴约》和《绑不住的地方》等。

    自1994年景区向游人开放以来,每年的旅游收入多时200万元,少时也有五、六十万元,使这个只有70多户的小山村一跃成了市级文明小康村。今天说这是文化产业,那么十多年前就开始了。随着国家形势的发展,和艺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以及报刊、电台、电视台各媒体的不停宣传报道。说小山村的发展,离不开泥塑艺术。泥塑艺术的提高带来小山村的变化。

    农村的大嫂,一看泥人真来钱,主动地上门当徒弟,学着捏起了泥人,村里组织捏,个人在家捏。这个小村的群众艺术水平也在普及中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随着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小山村人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小山村在变化。

    从2000年开始,我又帮着小村搞起了青少年性教育基地。在山沟里一块七米高的大石头上竖起了一个三米来高的铸铁的大型雕塑《绑不住的地方》。目的是让农民们学习性知识,懂得性知识,使性不再神秘。这一举动,新华社向全世界发了一个通稿。说我们推开了封闭五千年的一扇大门。小山村扯起了一面大旗。

    我觉得,我的创作由《王老五》到《绑不住的地方》这是一个飞跃。  《王老五》是几千年来老农的缩影,在农村是可以找到原形的。而《绑不住的地方》是理性的是必然的一种揭露,是强制及纯粹的。我将坚持不懈,充满自信地努力前进,不断战胜自己。

    【人民网·天津视窗】您感觉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于庆成】很简单就是要超越自己。

    【人民网·天津视窗】感谢于老师接受我们的访谈

    【于庆成】谢谢人民网天津视窗

     附图:于庆成和他的作品(图)


编辑:木子  作者:佚名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站点的文章,非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本站和作者共有。 免责声明:对于本站会员发布的文章、评论、留言等所引起的纠纷,皆由其作者承担,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及连带责任。
最新更新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