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栖鹤老人在进行创作
地处宁夏南部的隆德县,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这里民间艺人辈出,书法、绘画、彩塑、剪纸、刺绣、皮影等民间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温堡乡杨坡村的杨氏泥塑就是其中的代表。
大山深处,手工绝技默默传承175年
3月4日至3月8日,在全国首届泥塑艺术节上,杨氏泥塑第四代传人杨栖鹤祖孙4人与国内外泥塑大师同台竞技,一举夺得专业组银、铜两项奖。
3月14日,记者慕名来到隆德县采访刚刚从广州参加大赛归来的杨氏泥塑第四代传人杨栖鹤,以及他的儿子杨佳年等人。今年81岁的杨栖鹤老人,童颜鹤发,神采奕奕,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很多,谈起泥塑更是如数家珍。
杨氏泥塑最早可溯源到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今已有175年的历史。据杨栖鹤老人介绍,第一代泥塑传人是杨魁山。那时,宗教雕塑较为盛行,最实用、影响最大,是泥塑行业的主流。为了学得一技之长,杨魁山离乡寻师访艺,最终师从陕西凤翔刘师傅学习宗教雕塑。拜师后,杨魁山博采众长,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泥塑基本学科,后自创杨氏泥塑,曾为平凉府城隍庙雕塑和绘彩。第四代传人杨栖鹤从8岁开始学艺,在家人的熏陶和教导下,不但掌握了泥塑、彩绘的技能,而且练就了一手木雕和戏剧服饰、道具的制作技艺,后来他又多方拜师学艺,采用现代与传统的手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杨栖鹤和杨佳年的作品陈列室的博古架上,摆满了各种形色不同、题材各异的泥塑,既有表现三国演义故事的《关公挑袍》,也有根据民俗民情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创作的《十二生肖》、《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系列彩塑作品,还有《毛主席过六盘》和《农村社火队》等现代题材的大型泥塑。在继承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杨氏泥塑传人不断创新,如今所雕的已不再是殿宇神像,而是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